2008年5月10日,在河南省孟州市黃河北岸,施工人員在黃河大跨越工程工地布線。黃河大跨越工程是我國百萬伏級輸電線路——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關鍵組成部分,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和鞏義市交界處。 綿延640公里、縱跨三省的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已正式投入商業化運行。1月16日,電網公司正式向外界宣布了這一消息,并稱這項“運行電壓輸送能力”的特高壓工程“代表了輸變電技術的水平”。 作為乃至世界建成投運的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這條跨黃河渡漢江、翻群山越峻嶺的輸變電線路,似乎為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的特高壓建設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能源資源配置格局是否將因此做出調整?能源保障能否得到強化?特高壓工程技術裝備的“模板”又會不會帶動我國電工制造業全面變化,從而使“創造”登上世界舞臺?特高壓工程的投運為人們帶來諸多猜想,也為業界釋放出明確信號。 信號一:能源運輸方式之變:輸煤變送電 特高壓電網就是通過加大輸電電壓,達到長距離、大容量送電,因此被形象地比喻為電力輸送的“高速路”。由于技術風險高、資金投入大,且在國外沒有先例,特高壓電網建設一直以來飽受爭議,而爭論的實質就是“輸煤還是送電”。 “把煤挖出來就近發電,再把電通過特高壓電網輸送出去,變現有的長距離運輸煤炭為坑口電站直接送電,這將是特高壓投運后我國能源資源配置上的一大變革。”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山西煤電豐富,而湖北外購電煤超過全省電煤需求的90%,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投運后,將原本分屬于華北電網和華中電網的兩大區域聯結起來,山西由此每年可為湖北新增火電約300萬千瓦,相當于支援了一座葛洲壩電站。與此同時,山西也將加大本省坑口電站建設的力度,從而加快我國大型煤電基地的形成。 我國能源資源分布和生產力發展很不平衡。數據顯示,我國煤炭資源保有儲量的76%分布在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等北部地區;80%的水力資源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西部地區;陸地風能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北部、西北等“三北”地區,而我國2/3以上的能源需求則集中在東、中部地區。 “大范圍能源資源配置已成為保障能源的必然選擇,發展特高壓電網可以有效解決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之間遠距離、大規模、大容量電力輸送的難題。”電網公司總經理助理盧健告訴記者,我國現有500千伏交、直流輸電系統在輸送規模以及經濟性等方面均難以滿足要求,目前華東部分地區已經出現短路電流超標、輸電走廊緊張、壓力劇增等問題,因此我國亟需發展資源配置能力更強的特高壓電網。 數據顯示,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自然功率約為500千伏交流線路的5倍;輸電距離可達1500公里;線路損耗約為500千伏交流線路的1/4;輸電走廊利用效率約為500千伏交流線路的2到3倍;單位輸電綜合造價約為500千伏線路的3/4。 “我國可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建大型的坑口電站,在水力資源、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建大型水電、風電基地,并通過特高壓電網將大量電力輸送到中東部地區。”舒印彪說,特高壓電網的投運將促進我國水電、火電、核電、能源基地的大規模集約化開發和更大范圍的能源資源優化配置,解決當前的煤電運緊張問題,保障能源電力可靠供應。 信號二:“大電網”時代馬上來臨 相對于我國現有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以及華南六大區域電網而言,由于實現了更大地理范圍內的電力傳輸,特高壓電網又被冠以“大電網”的別稱。 技術上的壟斷性一度使“大電網”建設廣受詬病。“電網與鐵路等網絡型業務相似,具有自然壟斷屬性。無論上不上特高壓項目,電網的自然壟斷屬性都客觀存在。”電力企業聯合會有關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成功投運,全面驗證了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的可行性、設備的可靠性,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已具備條件。”電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我國“大電網”建設正在快速推進。 據悉,除了已經投入商業化運行的這一特高壓交流輸變電項目以外,電網公司特高壓直流輸電的兩項工程也正在按規劃進行。全長2000公里的四川向家壩-上海奉賢±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已全線開工,計劃2010年建成;全長2100公里的四川錦屏-江蘇蘇南±800千伏直流工程也于2008年11月通過核準,計劃2012年建成。此外,我國特高壓換流變、6英寸晶閘管、平波電抗器等關鍵設備和直流控制系統已研制成功。 據舒印彪透露,電網公司規劃中的特高壓線路還包括金沙江下游溪洛渡水電站以及蒙西、陜北、寧東坑口電站至東部省份的特高壓工程。“十一五”末至“十二五”初,電網預計投資超過1000億元用于特高壓電網建設。記者了解到,這一投資數額將占到此前電網發布未來兩到三年上萬億投資計劃的10%以上。 “雖然當前經濟危機的加速蔓延導致我國電力需求下滑,但與發達人均電力裝機容量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國電力建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預計到2020年,我國裝機容量將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舒印彪說,電網公司將繼續加大電網投資力度,到“十二五”初期,電網有望建成“兩縱兩橫”的特高壓骨干電網,將陜北、晉東南煤電基地的電力輸送到華中、華東地區,將蒙西煤電基地的電力輸送到華北、華東地區,同時將西南地區豐富的水電輸送到華中和華東地區。預計到2020年,我國特高壓傳輸容量接近3億千瓦,其中水電約7800萬千瓦。 信號三:“創造”登上舞臺 有宏偉的目標并不足以搭建起這張全世界最復雜、技術裝備的支撐成為特高壓電網建設成敗的關鍵。 “在這個代表著世界輸變電技術水平的工程建設過程中,我們掌握了特高壓的核心技術,所有設備都在制造,沒有一個整機從國外進口。”在16日的新聞發布會現場,舒印彪簡短的介紹頓時引發了與會記者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據舒印彪介紹,在總共100多個大型設備中,除斷路器由國內三家企業與國外一家企業聯合研制、產權共享、合作制造以外,我國在其余所有核心技術和設備制造上都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一位電力評價說:“我國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建成投運,說明我國特高壓建設上走在了世界前列,民族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得到提升。” 記者了解到,我國在特高壓建設中的探索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已經引起了電力同行的廣泛關注,并得到了社會認可。特高壓交流1100千伏電壓被電工委員會大電網組織推薦為標準電壓;電工委員會還專門成立了高壓直流輸電新技術委員會,并將秘書處設在電網公司……特高壓電網的“模板”正在形成。 據舒印彪透露,隨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電網商業化運行在首先實現,印度等國也在根據的實踐積極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正是因為國外沒有先例,我國的特高壓建設才得以擺脫其他行業和領域一貫跟隨、追趕的角色,才得以為其他建立一個全新的模板。”一位業內告訴記者,我國在特高壓技術裝備上的創新和突破實現了“制造”向“創造”的轉變,開始在世界電力裝備制造業中享有話語權。
|